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首页 | 理论研究 | 校园文化 | 学习材料 | 宣传信息 | 通知公告 | 媒体视角 | 联系我们 | 师德建设 
 
宣传部
 
 首页 
 理论研究 
 校园文化 
 学习材料 
 宣传信息 
 通知公告 
 媒体视角 
 联系我们 
 师德建设 
 
   媒体视角
 

【大众日报】技工教育如何升级
2012-06-18 09:14  

□张国栋 孙 东 报道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实训车间,电气技术专业的学生们正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技能实训。

■ 深度·深读

◆阅读提示 随着我省技工教育的改革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基本形成,技工院校毕业生招生和就业形势也令人乐观:截至去年底,全省技工院校在校生总人数达到39.7万人,当年招生14.8万,招生数量居全国前列;去年全省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更是高达98%,远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但是,就业率高企、就业“繁荣”的背后,技工教育也面临着一些亟需破解的难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技工教育的长远发展。

□ 本报记者 张国栋

本报通讯员 王福刚 李建军

就业率高企背后的隐忧

距离毕业还有一段时间,正是许多毕业生为就业奔波忙碌之时,山东冶金技师学院数控加工专业的毕业生胡文强人未毕业,已经有两家济南的企业抛来了橄榄枝。该院院长卢宪森告诉记者,目前,数控加工、机械装配与维修、电气工程技师等重点专业的600余名毕业生,已被大型企业预订。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崔秋立也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延续了近几年的良好态势,目前学校平均每个毕业生有三个岗位供选择,毕业生就业率几乎达到100%。

记者了解到,随着我省技工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基本形成,技工院校毕业生招生和就业形势也令人乐观:截至去年底,全省技工院校在校生总人数达到39.7万人,当年招生14.8万,招生数量居全国前列;去年全省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更是高达98%,远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但是,就业率高企的背后,技工教育也面临着一些亟需破解的难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技工教育的长远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技工教育适龄生源持续下降,主要是由于普通高考录取分数线进一步降低,高职分数线甚至降低到180分,生源空间进一步萎缩。

这带来了一些职业技术院校生存空间的萎缩。全国人大代表、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孙菁告诉记者,她曾调查了96所职业技术院校,结果发现只有6所院校有政府投入,其余的院校必须完全靠自己“刨食”,而主要的资金来源就是学费。由于资金缺乏,有些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步履维艰。

技工院校培养人才的压力却始终存在。目前,全省技工院校年高级工培养规模仅为6.7万人,以全省制造业从业人员800万人的规模计算,制造业中高技能人才(高级工以上)占全部技术工人比重应提升到30%以上,培养缺口较大。而不少企业重使用、轻培养的做法,使得技工院校教育压力更加凸显。

“这就需要进一步打造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推动技工教育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不断提高技工教育培养能力,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说。

教学理念需革命性变化

“别看我们这些卓越技师班的学生才上大二,但早就被一些大企业盯上了。”在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采访,崔秋立信心满满地说,“等他们毕业时,人人都很抢手”。

“卓越技师班”是该院创新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培养方式。2011年,该院在数控机床、电气自动化技术等9个优势专业中选取380多名优秀的大专学生,开办“高职大专+预备技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班,命名为“卓越技师班”。“卓越技师班”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各专业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高职大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预备技师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体系,毕业考核鉴定合格即可取得预备技师职业资格。

“根据我们的判断,技能型人才知识高端化,将是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现在需要的不仅仅是技能人才,高知识和高技能兼具的人才将越来越受欢迎。”这种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先河的培养模式,就是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和需求设立的。有关专家认为,此举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创新,是打造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有益探索。

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谢吉祜目前就职于山航太古公司,说起母校的培养方式,他认为令人受益最大的是“一体化”教学:“学中干、干中学的培养方式,让我学理论的同时又结合实践,学到了技能,到公司后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岗,比大学毕业生还实用。”

该院机械工程系教师夏继梅说,原来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先学一年理论,再到实训车间结合机器实践或者到企业见习几个月。“这样的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脱节,到企业后不能直接顶岗,还得培训很长时间。而一体化教学教出的学生进入角色快,顶岗周期短,不用过多进行技术培训,很受企业欢迎。”

一体化教学是技工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革命性变化。它不仅将知识和技能培养结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这一理念在诸城高级技工学校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校长高崇臻介绍,目前该校主要采取以能力为本位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与现代生产对接,把实践性较强的项目放到实训车间或职业现场完成,让学生结合生产和管理实际学习专业,从根本上摆脱了工学脱节的弊端。

高崇臻说,课程革新是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基础和载体。该校根据不同的工种实行“模块化”教学。比如数控专业不光学数控,而是数控和编程、切削加工组成一个模块,学生学成后就可以不光掌握数控,还能干焊接、装备等相关工作。“‘模块’化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

“一体化教学还要求专业设置的革新,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有些不符合市场需求、就业形势差的专业如文秘、劳动保障等要逐步淘汰。”崔秋立说。

让校企合作更“合拍”

“技校生在学校实践太少,到公司之后还得培训至少3个月以上,解决动手问题和实际操作中的技术问题。”山东豪迈机械公司人力资源部长姚远说,学校教育同企业生产实际毕竟有别,而且现代生产中知识技术革新非常快,进入具体生产环节,技校学生不可避免要经历培训。但这种培养成本显然不低,“比如培养一个技校毕业的焊接工,一天成本就要几百元,得连续培养几个月。”

解决教学、生产不“合拍”的根本途径,在于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规律表明,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我省积极鼓励和引导技工院校加强与企业合作,实现学校培养和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但校企合作具体模式、方法仍有进一步深化的潜力。

高崇臻介绍,诸城高级技校近年来逐步将校企合作向深度推进。投资1亿元建立的实训中心项目,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实训需求,还可以同企业进行合作完成技术转化,学生也就可以与企业所需技能紧密结合。

但并非所有的学校都能做到这一点。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固机高级经理许振超说,很多职校都有实训工厂,但学生实习成本较高,而国家对这些实训工厂并没有相应的税收减免,学校只好缩减学生实训时间,自然达不到培养目的。

解决问题的一个可行方案是校企联合培养。济南市技师学院汽车技术应用系负责人王新告诉记者,许多企业都与学校联合办学培养人才,企业提要求,学校来培养。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训。山东鸿发汽车和金万通汽车等企业都与该校达成了合作办学协议,开设了“鸿发汽车技术班”、“金万通汽车技术班”等冠名班,学生“入校即入厂”,一毕业即可到相应的企业上班。

近日,诸城高级技校联合十多家企业成立的诸城职业教育集团挂牌,为校企合作开辟了一条新路。该集团在形成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同时,还要建立起行业技术中心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学校既能为企业培养、提供人才,还能成为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推动者,让学生在校企合作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中实现技能提升。

“校企合作,就应当采取共建专业、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共同开展技术攻关的模式。”崔秋立说。

作为行业领军者的渤海活塞集团则选择了自己办技校。“技校自己的实训设备达不到实际要求。另一方面,搞活塞专业性非常强,技校往往培养的都是通用工种,没有活塞、电解铝等需要的专业。”该集团副总经理孟庆军说,“因需施教的培养成本虽然高一点,但学生直接能顶岗,而且对企业归属感较强。”

体制性障碍待突破

诸城高级技校教师徐金友是2009年的省首席技师。他就毕业于该校,由于技能水平突出,毕业后被企业聘走。2004年学校多方做工作又将徐金友请回学校任教。他培养出的学生,有10多人在全国全省技能大赛上获得金牌,毕业后到企业担任技术主管的不下20人。但他每个月的收入仅有2000元,加上省里给予省首席技师每月的1000元津贴,也不过3000元。虽然不算太低,但仍低于学校里的其他一些老师,更低于在企业工作的一些高技能人才。原因在于,他始终没有编制。虽有技术,但学历不够。

对此,校长高崇臻也很无奈。他告诉记者,学校曾出过两个文件,规定凡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的,可以免试进学校任教,并解决事业编制。但直到现在,编制却迟迟未能解决。“没办法,学历达不到,考试又不考技术。”

高崇臻坦言,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师资水平问题。“师资队伍培养渠道太窄,教师大部分都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有计划培养出来的。”他说,目前学校400多教师只有一半有编制,“必须突破条条框框,才能吸引人才。”

师资之外,就是资金问题。诸城高级技校属于公办技校,学校每年平均3000多万元的投入都靠市里解决。“学费一年收入1700多万元,但光师资费用一年就要支出1800万元,还要正常运转,天天入不敷出。这还不算实训设备和耗材。”高崇臻说,经测算,职业教育的成本是高等教育的3倍以上,一次性投入则达到20倍以上。

还有一家企业自己办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了数万学生,但没得到过任何补贴。每年困扰校长的就是办学经费。为了维持,校长只好带着一帮人不断四处“化缘”。

经费投入不足,让不少职业技术院校纷纷选择投入少的文科专业,导致专业设置严重错位,重复现象突出,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变味”的危险。孙菁坦言,目前的技工院校,在政策扶持、办学经费乃至社会地位上都存在诸多困难,许多院校处境艰难。

孙菁将根源归结为职业技术教育的“体制性缺陷”。“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只是两种教育类型,而不是高低不同的两个层次。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个层次,最高学历是专科。即使学生有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也只能到专科为止。想要学历,只能回归普通高等教育,职教的成果便荡然无存。”孙菁说,“解决了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制度的问题,就不愁没有好师资、好生源,就不会被经费、设备问题困扰。”

(大众日报2012年5月19日第8版)

上一条:【大众网】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高职大专统招文理计划一次性投满
下一条:【大众网】“高技能人才在山东”采访团走进劳动学院
关闭窗口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23266号 邮编:250022   Copyright © 山东劳动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鲁ICP备0500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