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首页 | 理论研究 | 校园文化 | 学习材料 | 宣传信息 | 通知公告 | 媒体视角 | 联系我们 | 师德建设 
 
宣传部
 
 首页 
 理论研究 
 校园文化 
 学习材料 
 宣传信息 
 通知公告 
 媒体视角 
 联系我们 
 师德建设 
 
   理论研究
 

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2011-06-10 18:57  

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孙云早

2010年3月15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和刘延东同志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都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给我们进一步指明了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的方向。

一、高职高专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这是指与学生从业后紧密联系的符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不同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有不同的任职要求、职业特点;因此,不同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也有不同的职业道德。当前,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课(教材)与职业道德教育课(教材)有机地统一起来?如何把道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共性与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高职高专院校对此应高度重视、努力作为。

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同一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共同准则与规范,与道德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其个性的一面。就共性而言,高职高专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就是要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和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终身学习理念和知识转化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敬业创业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其个性而言,高职高专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就是要根据专业设置的不同,结合学生将来从业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提炼、归纳并着力培养符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特点的职业道德——品质、情感、品行和行为方式,使学生从业后的行为符合所从事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要求的共同准则与规范,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必须要全面实施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发挥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功能作用。一是认识功能,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正确认识将来从业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特点,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二是调节功能,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是非标准去调节自己与他人、与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以正确的是非标准去调节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错误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自己与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三是教育功能,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符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特点的道德意识、品质和行为,使学生成为理想高尚、职业道德素养较高的技能型人才。四是评价功能,教育学生把道德评价作为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判断周围社会现象的“是”与“非”,规范自己的言行,立足于将来从业的本职岗位做一名德才兼备的社会人。五是平衡功能,教育学生以正确的道德标准调节、平衡人与人、人与职业岗位和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二、高职高专教育要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这是指提升学生将来从业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特点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这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共识;但是,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却因校而异。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问题上应坚持“循规”与“创新”的原则。

所谓的“循规”,就是要按照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的办学要求。否则,就难以遵循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规律和特点来有效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这里的“循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高专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灵活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面向行业、企业和农村等领域,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结构,有效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二是重视与区域社会及产业的合作育人,加强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局限在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增加就业用人岗位等浅层面,而要向深层面发展,通过与企业、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建“企业校区”,实现“工学一体化”、“车间进校”和“企业进校”,从单纯办教育到打造社会服务链。例如:要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要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积极探索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一体化的场所;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一体化的教材。三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以此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施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力的教学模式。四是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这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核心。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五是要与行业、企业联手打造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六是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的考核。

所谓的“创新”,就是要遵循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规律和特点,结合校情实际和培养目标定位,改革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创造性地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强化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五十五年历史中,创造性地打造了“前校后厂”的校园格局、“重视实训教学、突出实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以“倒推法”构建实训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对实训“训什么”和实训“怎样训”的经验积累、“技能训练与产品生产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一毕业就能顶岗”的标准要求等特色,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高专教育要着力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这里包含了两个方面。就业能力是指学生毕业后以其素养、技能和能够掌握的资源谋取到能够胜任的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并取得相应报酬的能力,这是求职的能力,这是从业的能力;创业能力是指学生毕业后以其素养、技能和能够掌握的资源创建起能够胜任的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这是创造的能力,这是进取的能力;两者的区别在于“谋取到”工作岗位和“创建起”工作岗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此,笔者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特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等因素认为,一是高职高专院校要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理念。二是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在强化学生择业能力、创业能力方面有所作为,但其效果是“后显”的;高职高专院校应该侧重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效果是通过就业率“现显”的。三是学生的择业能力是需要学生在从事社会劳动中“知彼知己”后不断提高的,高职高专院校要帮助学生做好在从事社会劳动中“知彼知己”后进行择业的思想准备。四是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在从事社会劳动后了解和感悟了社会并具有了必备条件后才能展现的,高职高专院校要帮助学生了解和感悟社会并培养学生将来敢闯敢试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潜质,让学生在日后的创业过程中锤炼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在学生学习期间要全过程、全方位、下大气力地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核心要素是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首先,要帮助学生“量体裁衣”,从入学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学生的气质、性格、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爱好、特长等方面分析,结合专业发展及未来从业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特点,了解将来从事社会劳动所需要掌握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通过职业体验等实践活动来了解和感悟社会,在把握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做好就业岗位信息采集和发布工作。解决当前就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有效地引导学校根据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专业设置,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向。再次,力求社会、院校、学生对就业能力认知的统一。学校要通过调查研究、跟踪分析评价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了解掌握社会对本院校各个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和认知;通过教育使学校、学生与社会对毕业生的知识要素、技能要素和态度要素等认识趋于统一;学校要按照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的分类体系将培养目标转化为能力标准,不断调整教学方向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明确提升就业能力的方向。第四,要指导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到城乡基层、经济发展潜力大前景好的地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采取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鼓励学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能够依靠自己现有资源、资金投入不大地项目进行创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

人们往往是感到大材小用才择业、因为不能就业才创业,学校要帮助学生做好在从事社会劳动中“知彼知己”后、在了解和感悟了社会并具有了必备条件后进行择业、创业的思想准备、敢闯敢试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潜质。择业能力、创业能力的获得机制不同于书本知识的获取机制,是择业活动、创业活动的本身让人强化着择业能力、创业能力,因为强化了择业能力、创业能力才有了择业活动、创业活动。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在强化学生择业能力、创业能力方面有所作为,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的成才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不是简单地倡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创办企业。正如《民富论》的作者、创新创业机构中国智库核心专家赵延忱所说,要给学生“一个激发三个转化”:激励与引发学生创业的想法和热情,把想法转化为项目,把项目转化为运作,把运作转化为成功。

不论是成功的就业,还是成功的择业、创业,都离不开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为基础,无不反映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信念与毅力、用心与敬业、自信与自律、智商与情商、组织与协调、务实与求真、苦干与实干、诚信与良知、判断力与适应力、执行力与承受力、使命感与责任心、知识转化能力与职业习惯素养。高职高专院校的创业教育可以从中得到很大启发。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加强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教育。

上一条:以文化建设为龙头引领“生态校园 绿色校园 和谐校园”建设
已是尾条
关闭窗口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23266号 邮编:250022   Copyright © 山东劳动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鲁ICP备0500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