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6月25日,时任中顾委委员苏毅然、劳动部副部长李沛瑶为山东省高级技工学校揭牌)
(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
五十五载风雨砥砺,五十五度春华秋实,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 周年大典的喜庆,在新春伊始、万物复苏之际,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55周年华诞。
五十五年栉风沐雨,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历代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 ,跨出了自己坚实的步伐 。从1955 年走来,他们创造了全省乃至全国技工教育“四个一”的奇迹:
1955 年创办,是国家第一批“一五”计划重点技工学校;
1990年,创办“山东省高级技工学校”,是全国第一所高级技工学校;
2000年,更名为“山东技术学院”,是全国第一所更名为学院的技工学校;
同年12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组建“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批从技工教育整建制升格为高职大专教育的院校。
在庆祝建校55周年之际,忆往昔,泛黄的照片见证了学院建设发展中一段段难忘的日子,苍茫的岁月铭刻了师生员工为学院建设发展付出的艰辛努力 ;看今朝,两校区的建设为师生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依叠的师生科研与技能成果,为学院的明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昨天到今天,他们披荆斩棘;从建设到发展,他们励精图治;从创业到创新,他们锐意进取。55年,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书写了建设发展的漫漫长卷。
昨天,60年沧桑巨变,55载办学历程,学院和共和国一起成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昨天,学院和共和国一起成长。
自1955年起,伴随着祖国建设的稳步发展,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中级技工教育起步,走向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迈出了中级技工教育、高级技工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三大步,将原有的中级技工学校创办成为集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于一体、技工教育融中级、高级技工、技师教育于一体,集成人函授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 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多形式、 多渠道、多层次办学格局的高等职业院校。
1955年8 月,学校在济南市经十路西段破土动工,开始兴建山东省第一所技工学校——“山东省劳动局济南工人技术学校”。1956年学校落成,改名为“ 山东省劳动局工人技术学校” ,9月1 日正式招收学生,当年招生 328 人,学校的建设发展从此走上了轨道。
截止到 1989年,学校曾几易名称,1958年更名“山东省劳动局机器制造学校”,1962年更名“山东省劳动厅技工学校”,1965年更名“山东省劳动厅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1966年更名“山东省劳动厅半工半读机械学校”,作为总校,下设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潍坊、德州、聊城、济宁九所市劳动局半工半读机械学校分校。1978年更名“山东省劳动局技工学校”。
十年磨一剑。1989年,经过理性沉淀的学院,迎来了建设发展的第一个春天。1989年 12月 20 日,国家劳动部批准学校试办“山东省高级技工学校”;1990 年,山东省政府批准试办“山东省高级技工学校”,这是全国第一所高级技工学校。
在世纪之交,学院的事业伴随着祖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迎来建设发展的又一绚丽春天。2000年6月“山东省高级技工学校” 更名为“ 山东技术学院”, 12 月 26 日,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山东省轻工业技工学校”并入“山东技术学院”,组建“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当年招收高职大专学生500 余名,经过 10年的努力,目前学院在校生已近17000人。
55 年来,学院的办学设施得到全面加强,由原来的济南校区一地办学扩展到今天的一校两区办学规模。由原来的百余亩校区扩展到今天的 1100 多亩校区。2006年9月,在金秋时节,长清新校区迎来第一批学子,开辟了学院建设发展史的新篇章。自2006年开始,长清校区先后入驻了上万名学生,300 余位教职员工,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为学院的建设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正是有了优秀的领导班子和优秀的师生员工,半个多世纪以来,学院始终注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优良的办学传统,将之与后现代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融为一体,引导师生员工不断巩固学院传统的办学特色,坚持扬弃性继承、创新中完善,特色鲜明。学院的建设发展到今天,或许他们不再是“ 第一” ,但是在追求特色上下工夫,他们坚持做自己的“唯一”。
55 年来,秉承重视实训、技能领先的办学传统,学院为山东制造业培育了大量高技能人才
秉承重视实训、技能领先的办学传统,从“蓝领”的技工教育到“金蓝领”的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始终坚持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己任。
一、教书育人突出实训特色、技能领先。学院重视实训,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在建校之初学院就以研带产、以产养教,最终的落脚点则是教书育人,学院由小到大稳步发展。
学院实训教学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学院的实习工厂——济南机床六厂,始终与学院的发展一路同行,积极配合学院的各项教育改革和管理改革措施,其实训科目等内容始终与学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相辅相成,产训密切结合,共同完善,和谐发展。 实习工厂多次与日本三菱、德国布鲁克纳公司、法国DMT 等公司合作;产品畅销16个国家和地区,多次获省优、部优产品奖;制造的感光材料、双向拉伸薄膜等多条大型生产线和为国家造币总局开发的人民币专用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1996年复合氮化硅陶瓷刀具中试生产工艺及关键设备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1998年JK6-006 经济型数控模具磨床获中国机床工具博览会优质展品春燕奖;2001年与中国科学院感光研究所合作开发 TB550 高清晰度感光胶片生产线,生产的感光胶片供“神舟号”飞船进行摄影使用,为学院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天,学院的实习工厂依然是国家工信部生产工具类磨床的定点企业,是国家二级计量合格单位。实习工厂全体员工践行实习工厂“为教学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遵循“管理出效率,经营出效益,育人出效果”的理念,坚持产训并重、产学研结合、自主产品研发与非标产品生产并重,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生产,共同谋求实习工厂的新发展。
学院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后,“研”再度被提到了教学管理的重要地位。在教学研究中,学院更加注重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发展相协调的理论与实习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
首先是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成为学院建设发展的重心。学院利用政策鼓励教师进修专业理论,培养自己的硕士、博士;同时积极引导和激励专业理论教师深入社会生产、实习实训一线,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为实现一体化教学奠定坚实的师资力量。
其次是坚持开门办学,走校企合作的路子,师生在社会生产第一线进行历练。学院先后与山东航空公司、济南二机床集团、石油济柴、莱芜钢铁集团、济南钢铁集团、青岛海尔集团等百余家省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在这些企业中,师生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不仅提高了技能,增加了社会生产的直接经验,同时切身体会到企业文化氛围,职业素养得到完善和强化。
第三,在教学模式上,学院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破解了原有的单纯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和抽象性。教师在教学中将专业理论与之相配套的实训项目相组合,形成了边教边学、 边学边做的脑手并用、理论和实践并举的动态教学模式,师生真正地在教与学的具体实践中切身领略知行合一的乐趣。
第四,注重教师的理论研究,以提升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学院重视教师的学术研究,每年通过学术年会的形式对优秀学术论文、科研项目进行发布、讲评和奖励活动。浓厚的学术氛围,推动了科研和良好学风建设。
在突出技能的基础上,学院各级领导、教师,在管理及各类学术方面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并升华到理论研究。多年来学院各部门参加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主管厅组织的各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管理理论研究、学术研究,得到了长足进展,共获1-3等奖80余项。
全体师生员工一路走来,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二、管理育人突出德育特色、德育为先,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人的和谐发展。
学院资料中有这样一张照片,让人感动不已。2004年学院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学生进入赛场后,场外下着瓢泼大雨。 电气及自动化系的年轻教师王兆晶站在大雨倾泻的广场中央,对滂沱大雨毫无感觉。不知是谁拍下了这特殊的镜头,王兆晶老师说:当时学生进去参赛自己心里比学生还紧张,真没觉得在下雨。这就是我们的教师,热爱学生,敬业爱岗,他们在用行动脚踏实地地践行着当代教师的职业道德,诠释着“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但师德的培养和形成与学院领导重视师德建设是分不开的。
学院党委承上启下地引导教职工加强自身学习和自身建设,尤其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了职能部门为教学服务,教学管理为师生服务,全面加强师德建设为学生服务的育人体系。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每月召开一次关于教学质量情况调度会,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调度和了解,研究解决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学院领导坚持听课制度,通过深入教学第一线摸清教学情况,掌握第一手教学质量素材,督促教师上好每节课并能制定针对性强、符合教学管理和教学监督实际运作的措施和意见。各系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兼任一定数量课时,在教学一线亲身体验教学生活,在课间与师生交流、切磋,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直接促进作用。
学院始终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对年轻教师坚持学年度培训制度,紧密围绕终身学习意识、热爱学生意识的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敬业爱岗教育等方面培训,切实提高年轻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学院素有以老带新的传帮带传统,安排教学经验丰富、职业道德优良的老教师对年轻教师采取“一帮一”的带动;通过完善的考核制度,诸如听课、 教学监督、 学生反馈等途径,全面了解和考核教师的教学现状和管理能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形成了一支自主学习意识强、吃苦耐劳、敬业爱岗、奉献意识强的教师队伍。
在管理育人方面,学院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突出德育特色。尊重劳动,吃苦耐劳,是贯穿学院55年人才培养的传统理念,也是学院特有的传统美德。技工教育重视实训的特征,客观上形成了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劳动素养和职业素养教育。因此,在传授好必要的专业理论课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教育,是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必修课。学院的很多活动,师生都自己动手准备,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每年一度的师生春季运动会上,可以看见学生们扎制的长龙。学生舞动起黄色的长龙,也舞动出了龙的传人对华夏5000年优良道德的传承。
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针对高职生源的复杂性及广泛的社会性,加大“两课”教改力度;教师针对新问题、新情况,通过教学解决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困惑;学院德育理论教学中总结出的“八步教学法”在德育评估中得到专家的肯定,在疏导学生思想中积极有效地发挥了主渠道作用;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心理及在校期间每个阶段的成长过程进行研究,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对发生在师生周围的事,大事小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深入思考,辅之“案例”教学,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深受学生欢迎,形成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鲜明特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三、服务育人突出教育特色、示范在先,学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和设置专业。
在服务育人方面,体现的是教职工的言传身教、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平时,除了教师的授课和实践教学外,学生和管理、教辅、后勤等员工接触的时间更多。因此,每位员工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人人都要关注学生的教育。为全面落实服务育人制度,学院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在服务方面体现出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素养,成为学生离开家庭步入社会的第一位言传身教者。
学院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历史悠久,有雄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大的“一体化”教学阵容、完善的实习实训场所和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成功经验。 教师走下讲坛,融入车间、汇合到学生中,师生距离刹那间缩短,教师少了说教,学生不再枯燥,教师的职业道德、言行举止一览无余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长此以往,形成了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育人特色。学生通过努力和相应的考试、考核取得多个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德能双修、一专多能,为日后的充分就业、自主择业和积极创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专业调整和设置方面,学院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校初期,学院开设了车工、钳工、铣工、磨工和锻工5 个专业工种。千年之交,学院在步入高等职业教育行列的同时,进行了建设发展的第一次结构性调整,建设了机械工程系、机制工艺系、电气及自动化系、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系、经济管理系等5个系和1个基础部。经过近10年高职教育探索,2009年,学院再度增设了机械制造系、机械装备系、电气工程系和汽车工程系,形成了9系1 部的格局。目前,学院专业设置涵盖高职大专、技师、高级技工、中级技工四个层次, 40多个专业群,能够满足不同生源的学习需求。
多年来,学院为山东这一制造业大省培育了大量高技能人才,办学不仅实现了量的重大突破,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质的飞跃。即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学院依然能自信地说:我们的学生技能水平高,职业素养强,毕业能顶岗,就业渠道畅!
今天,学院凝心聚力、群策群力、形成合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由大奔强
2000年,学院跨入高等职业教育行列。 高等职业教育使学院的人才培养从蓝领进入了金蓝领,一“ 金” 之差,给学院的教育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高职教育的首要问题是“高”字,“高”,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必须向一个新的领域、新的高度进军;而“职业”则要求学院的教学要紧扣现代社会进步的行业、职业岗位发展需求,进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色教育。
多年来,学院延续了注重实习实训教学,突出技能训练的办学传统,结出累累硕果:
1993年举办的首届中国青年奥林匹克技能大赛上,学院三名学生代表山东省青年工人参赛,荣获“国家技术能手”和“全国机械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1994年,国际劳工组织亚太技能开发署和劳动部联合召开的亚太地区产训结合研讨会在学院召开。
2004年举行的全国技能大赛山东赛区的比赛中,学院师生分别获得计算机技能操作一、二、三等奖;维修电工、数控技术等项目的前三名和电子商务第四、五名的好成绩。后代表山东省组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取得了维修电工学生高级组第二、三、七名的优异成绩。同年,山东省表彰了100 名技术能手,学院有23名师生获此殊荣。
2006年9 月,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山东赛区选拔赛上,在数控铣赛事中,学院3 名教师囊括了全省教师组第一、二、三名,1 名职工获全省职工组第一名,2 名学生获全省高职大专学生组第一、三名的好成绩;在数控加工中心组的赛事中:学院2 名学生获全省学生组第一、二名;在数控车赛事中:学院1 名学生获全省学生组第二名,1名教师获全省教师组第三名。同年11 月,在省劳动厅、教育厅、经贸委、省总工会和团省委共同举办的2006 年山东省计算机技术技能大赛中,学院计算机系7人获优秀奖。12 月,在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山东省大学生数控技术竞赛中,学院获全省数控车床组团体一等奖、全省数控铣床组团体三等奖;另外,在数控车床组赛事中:学院获得1 个金奖、2个银奖;在数控铣床组赛事中:学院获1个银奖、1个铜奖。
2007 年,在学院传统办学特色——突出技能训练培养模式下,计算机系新建专业首次组队参加省和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在省级大赛中:获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2 个、三等奖3个;在全国大赛中:获全国三等奖2 个。同年,计算机系参加全国第二届技工院校技能大赛(计算机维修工项目),先后囊括了济南市、山东省选拔赛的1、2、3名;获全国大赛2个优秀奖的好成绩。
2008 年,学院在第三届山东数控大赛中获得教师组数控铣第2 名、第4名,数控车第3 名,学生组数控铣第2 、 3 、 4 名,数控车第 2 名、第4名,加工中心第1 名、第3 名、第4名;在2008 年六部委组织的全国数控大赛中,获得教师组数控车第10 名,学生组加工中心第16 名;同年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注塑模具CAD 与主要零件加工”三等奖。
2009 年,学院在全国各类技术竞赛中继续取得骄人成绩。机械工程系和机械制造系参加的全省职业院校数控大赛获一等奖,并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数控大赛获三等奖,参加的全省职业院校模具大赛获二等奖;电气及自动化系参加的全省职业院校电子大赛获一等奖;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系参加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在山东赛区取得了一等奖2 个、二等奖5 个、三等奖4个、优秀奖40 个;在全国大赛中取得了二等奖3 个、三等奖2个、优秀奖13个;经济管理系参加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获得山东省高职组亚军,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山东省二等奖。
2008 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学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就业方面。出口决定入口,就业形势必然对招生产生负面影响,发展的急剧膨胀客观上对教学质量也产生负作用。在充分认识到以上问题的基础上,院党委带领全体教职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促使广大教职工充分认识科学发展的必要性、必然性和迫切性,将思想认识统一到走内涵建设发展道路上来。
现今,学院正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与时俱进地补充知识,建设学习型组织、和谐型校园,为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同时对在校生倡导: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未来我们还将重返母校,进修提高、终身学习,为母校增光添彩,作出贡献。
经过多方面努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社会各界是这样评价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的:
评价一:文明先进的集体。 2005年,学院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的抽查评估,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得到了上级领导及有关专家的高度认可和关注;同年,通过了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校园文明建设的复评,被授予“文明校园”称号;2006年被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平安校园”;同年还被评为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2006 年度“先进集体”;2005-2007年被省、市绿化委员会连年评为“花园式单位”;2008 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省委高校工委的德育评估;2009 年被评为山东教育改革 30 年最具就业推动力的高职院校,获得全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全省职业技术培训研究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获得济南市公安局的集体嘉奖和市安全生产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评价二: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山东是制造业大省,为学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学院的机电类主干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而且毕业生生产实践能力强,协调能力强,职业道德意识强,综合素质高,备受用人单位欢迎,学院近年来的就业率平均高达93% 。学院学生无论是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作为青年志愿者或义工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作为实习生参加社会生产活动、代表学院参加社会各类活动、包括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调研或社会反馈,都得到了来自企业等社会各类经济组织的好评。
评价三:部分社会经济组织评价 。山东航空公司认为: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服从公司安排,从不叫苦喊累,虚心向前辈请教、向身边的同事学习,所以他们决定定期招聘毕业生,充实公司的机务维修力量;莱钢集团近年来从学院招聘 300 余名毕业生,他们说:学院到莱钢就业的学生,凭借踏实的工作态度、高超的操作技能和优良的工作业绩,部分已成为公司重要岗位上的操作骨干;济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如是说:学院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实践水平高、适应能力强且具有吃苦精神,无论在哪个岗位,都不拈轻怕重,体现了良好的职业素质。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及其毕业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这是全院师生员工凝心聚力、群策群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成果。
明天,伴随着祖国的强盛,学院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明天
校园文化是学校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氛围和境界,文化始终是学院建设发展的引擎。
经过 50多年的积淀,2006 年,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迎来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丰收年。学院在广大教职工以及学生中开展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以下简称“一训三风”)、校标、校歌歌词等的征集活动,历经4个月17轮次、两度发放调查问卷的广泛征集、反复研究,确立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明德厚能、 博学笃行;校风:求真、 求实、 求精、 求能;教风:学高为师、 艺精为范;学风:德能双修、 学以致用。先后又诞生校歌《走向现代化的明天》、校标,建立校史展馆,设计了宣传学院的霓虹灯展牌和VI视觉识别系统。为了让师生员工明确所诞生的一系列校园文化的内涵,学院起草了对这些校园文化成果的释义性文件,详解其深刻内涵。学院师生员工对这些新建校园文化有高度共识、高度认同,有的离退休老前辈在参观了校史展后,欣慰地说:惊回首,不觉间学院走过了半个多世纪,这些文化锤炼和提升反映了高职教育的文化韵味。
2007 年,学院坚持以“一训三风”和校歌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核心,不断向外辐射、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对长清校区的道路进行了命名,对道路命名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一个“德”、张扬一个“能”字向外辐射、释放、延展。
2008 年,乘借德育评估的东风,学院在长清校区建设了能够满足师生员工文化生活需求的、融“人文景点”和“休读点”于一体的、以立体形式展示的校园文化,建设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机械之光”、“树林语吧”等多个休读点,新增了八处宣传栏。校园文化建设赋予了学院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文化底蕴;师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透着自然与人文合一的意境。经过努力,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方面初见端倪。
昨天的成就刷新今天的起跑线,在新的起点上学院将绘制更加理性、更加科学、更加切合学院建设发展实际的“十二五”宏伟蓝图。风物长宜放眼量,学院建设发展的路还很长、很艰巨,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将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努力创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祖国一起走向现代化的明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10年,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迈入了成长历程的第56个年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学院的未来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