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首页 | 理论研究 | 校园文化 | 学习材料 | 宣传信息 | 通知公告 | 媒体视角 | 联系我们 | 师德建设 
 
宣传部
 
 首页 
 理论研究 
 校园文化 
 学习材料 
 宣传信息 
 通知公告 
 媒体视角 
 联系我们 
 师德建设 
 
   理论研究
 

创新体制机制 强化内涵建设
2011-06-10 19:12  

创新体制机制 强化内涵建设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孙云早

 

[内容摘要]本文简述了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及其八个子规划,并按照 “两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逐步实施,描述了学院未来发展的蓝图。通过回顾学院“十一五”期间每年开展的思想解放大讨论及其实施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工作实践,学院组织进行了教学布局的结构调整、管理机构层级的结构调整、管理机构设置的结构调整、办公布局的结构调整、优化办学层次的结构调整、人力资源的结构调整、党建工作组织的结构调整、群众工作组织的结构调整、系部的结构调整、校区功能定位的结构调整、干部队伍的结构调整、教学组织的结构调整等12次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了学院的内涵发展。通过总结学院“十一五”的发展成果,表达了学院努力构建高技能人才高地的决心。

进入“十一五”之际,上级党组织调整了我院党委领导班子。学院新一届党委围绕着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地稳步推进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积极进行了创新体制机制的探索,努力强化内涵建设。

一、学院“十一五”发展战略

2006年上半年,学院党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全省劳动保障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组织制定了我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并通过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园信息化建设、新校区建设和校园绿化美化建设等八个子规划,描述了学院未来发展的蓝图。

学院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就是坚持“立足劳动、依托职教、面向社会、服务经济、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遵循“以发展为要务、以质量为核心、以人才为根本、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学方针,始终坚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方向,立足于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着力实现机电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创新知识、服务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三个功能,力争用5到10年时间,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主并与社会服务和产业开发相互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各办学层次相通、职业资格培训与其他类型学历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职业资格鉴定与职业技术教育相互补充、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教育型院校,培养适应基层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技工技师院校需要的双师素质师资力量。为实现学院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我们确定了按照做强做特与做优做精“两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逐步实施。“十一五”期间实现我院做强做特的第一个发展战略目标;“十二五”期间实现我院做优做精的第二个战略发展目标。

二、学院“十一五”的实践回顾

(一)“十一五”第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实践回顾。

2006年,学院党委组织全院职工历时100天,深入开展了“知荣辱,抓机遇,为学院发展献计献策”为主题的“十一五”第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积极倡导了我院的“十荣十耻”(注明1),强化了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院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上有很大收获,为今后学院的改革、发展、稳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与此同时,新一届党委在“扬”学院50年办学历史之“精”中慎重地开始“弃”学院50年积累沉淀的“糟”:

1、新校区的建设为学院后来的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内涵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经过2006年热火朝天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当年秋季建成12万平方米投入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学院原来占地偏小、发展空间严重不足这个制约学院提高、发展的主要因素,2006年完成了国家数控技术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任务、2007年创建为国家重点骨干师资培训基地、2008年创建成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调整办学定位、坚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学院后来的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内涵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通过制定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学院调整并统一了发展思路定位(立足劳动、依托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经济、市场运作)、办学方向定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类型定位(坚持立足于高职高专的学历教育与立足于职业资格培训教育并重)、办学功能定位(实现机电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创新知识、服务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学科专业定位(以机械制造、电气技术及自动化等重点专业为龙头,向外辐射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发展道路定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德智体美劳德育为先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紧密合作、工学紧密结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教书育人相结合)、办学层次定位(“高职专科+预备技师”、“高职本科+技师”)、办学规模定位(国家批准的在校生20000人)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适应基层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性技能人才和技工技师院校需要的双师素质师资力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院党委针对延续了近10年的让实习工厂“自生自灭”的政策,明确提出了实习工厂在“十一五”期间“作好作实”、“十二五”期间“作强作大”的指导思想,当年恢复了以实习工厂为主体的“山东省高级技工学校”品牌,在坚持扩大非标准产品生产的同时,2007年恢复了学院传统的产学结合的实习生产的产品——系列机床。2006年开始,我院在高职高专学生中选拔试办技师班,开创了“大专证+技师证”的办学新特色;学院专业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在5年没有进展的情况下,开始取得了突破;我院参加全省和全国数控技能、计算机技能大赛获得佳绩;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学院历史上第一次被评为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全省2006年度先进集体。

(二)“十一五”第二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实践回顾。

2007年,学院党委结合实际,暑期组织了以“端正学风、端正工作作风、端正思想作风、端正生活作风”为主题的“十一五”第二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有力地推进了领导干部作风、党建等工作,也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各项事业发展。

1、积极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教、民主管理”的管理格局和纵向制衡与横向制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学院党委结合实际,根据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山东省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办法(试行)》,制定了《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贯彻<山东省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办法(试行)>的实施细则》;成立了学院党委领导下的教授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制定了教授委员会章程和财经委员会章程,学院教育教学工作、财经工作中重大事项在提交学院党委或院长办公会议讨论决策前,须先由教授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审议,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充分发挥教职员工在学院改革、发展、建设、管理中的作用,确保学院教育教学、财政经济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实践证明,纵向制衡与横向制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促使集权的少数领导必须充分考虑分权的多数民意,既维护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又避免了书记与校长意见不一致时的矛盾;既维护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权威,又尊重了教职员工的治校权利。

2、为制定学院章程进行积极调研、积累资料、奠定基础。学院党委结合实际,坚持群众路线,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建立了学院领导及部门每周工作计划安排制度;领导班子及部门周例会制度;两校区管委会例会制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制度;建立了一岗双责制度;建立了党政督查制度;建设了校园网;提出了以校园文化治理学校的崇高境界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着力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媒介文化等五个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学院全面的工作规则,规范了学院各项工作的运行机制;学院积极推进了财务管理改革,实行了成本核算,完善了院系两级管理的“年初预算,切块执行,分口把关,分级负责”的财务运行机制,增强了部门预算管理意识,财务部门根据科目和项目严格管理;学院制定、完善了采购设备、资产变动、资产验收、资产报废审批等资产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三级资产管理员的职责,建立并启用了资产管理网络平台,初步实现了资产管理的信息化,逐步实现了学院资产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由静态向动态管理的转变,为形成“统一管理、分口把关、分级负责、权责明晰”的资产管理运行机制奠定了基础。这些工作也推动了学院各方面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推动学院建立了科学、高效的工作运转机制。

3、随着学院二期工程6万平方米建筑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入使用,为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内涵建设拉开了一系列结构调整的序幕,并不断推进了学院科学发展的改革。结构调整1——组织进行了教学布局结构,基本实现了一系一座楼、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以及系行政办公集中在一座楼、一座楼一个大专业群的目标,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区与实训教学区分离的物理格局,使新校区建设更加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办学规律的需要,有利于深化改革我院一体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结构调整2——组织进行了管理机构的层级结构调整,撤销了教学机构、管理机构、教学辅助机构的所有三级管理机构计28个科室,实现了管理层面扁平化和精简高效。结构调整3——组织进行了管理机构的设置结构调整,将学院管理机构职能相近的部门实施合署办公,使学院处级管理机构由18个减少到11个,淡化了高校管理行政化的色彩,增强了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结构调整4——上述结构调整必然带来了办公布局的结构调整,积极推行了除了学院领导以外任何部门、个人在两个校区只有一处办公地点、一套办公设备,力求提高资源利用率。结构调整5——实施了优化办学层次的结构调整,按省委巡视组要求将中级技工教育由实习工厂上收到学院办学,既提高了中级技工的办学质量,又使实习工厂回归了自己的“正业”。结构调整6——组织进行了人力资源的结构调整,辞退了学院数百名临时用工、钟点工,通过双向选择、按岗聘用了103名实习工厂原中级技工部、内部年老体弱或是没有特长的职工,取代了原来临时用工、钟点工的岗位,降低了办学成本,减缓了学院因523名离退休人员没有参加社会统筹和医疗保险的压力。

(三)“十一五”第三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实践回顾。

2008年,学院党委认为这是实施学院“十一五”中长期发展规划而进行战略调整的关键年,能否顺利实施战略调整,意义重大而深远。为此,我们结合实际,历时3个月进行了以“四个克服、四个强化、四个着力”为主题的“十一五”第三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借迎接德育评估并获得评估优秀的东风,有力地推进了以深化一体化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建设。

1、建立了学院有史以来最为完备、系统的基层党群组织。结构调整7——通过设立8个党总支、9个直属党支部、28个党支部,明确了各党总支、党支部的工作职责,完成了党建工作的组织结构调整,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党建工作的组织保证。结构调整8——通过设置16个分工会,成立离退休干部组成的关工委、老科协,明确了各分工会、关工委、老科协的职责和章程,完成了群众工作的组织结构调整,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群众工作的组织保证。

2、实施并不断深化一体化教学改革。学院组织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进行了六个方面的改革:1,加强我院长清校区、济南校区的科学管理,成立了济南校区、长清校区两个管委会,建立了适应两个校区办学需要、提高办学质量及办学效益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完成了实训教学划归系部管理,年内增加配备了1205万元的实训设备,从管理体制上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脱节的问题,初步建立了推进内涵建设、实施一体化教学管理的体制机制。3,推进了在职职工分配制度改革,在全院教职员工中实施了考核发放四项津贴、部门包干的政策办法,建立了以工作绩效为核心的津贴、补贴考核发放的运行机制,形成了有利于调动各部门(单位)和教职员工积极性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4,深化了部门办学经费改革,通过试行课时费包干、维修费包干、办公经费包干等制度,深化了财务制度改革,加强了成本核算,完善了院系两级管理的“年初预算,切块执行,分口把关,分级负责”的财务运行机制。5,深化了增收节支改革,整合成人教育处、职业技能鉴定所、实验中心成立了公共培训鉴定中心,在体制上、政策上、技术上、管理上初步构建了节水节电节能和创收增效的框架。6,深化了院系两级管理改革,实现了各系部对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设备、人员的统一管理,增强了系部自主管理的主动性。

3、学院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在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躬耕为民表率、加强作风建设活动中,启动了学院由“作大”到“作强”的战略转移。暑期期间,学院党委针对一体化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为了使大家重实际、说实话、出实招、求实效,达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振奋精神、推进工作的目的,学院党委组织召开了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躬耕为民表率、加强作风建设活动动员大会,同时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召开了形势分析大会,在总结成绩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四个方面统一了思想,特别是对查摆、梳理出的资金、人员结构、教学质量、学生管理、作风建设等方面的32条主要问题,学院推行、运用“捆绑式”工作方法,制定了整改措施,指明了“十一五”后2年学院发展的方向,明确了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任务,启动了学院由“作大”到“作强”的战略转移。

4、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强大动力,以调整系部结构和校区结构、强化教学与学生管理为突破口,促进学院科学发展。我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强化内涵建设,努力构建技能人才高地”为实践载体,把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和讲党性、重品行、做躬耕为民表率、加强作风建设活动有机地融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求实效,把查找问题和解决制约学院建设发展的突出问题贯穿始终,把建立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贯穿始终。强化了六种意识(大局意识、为民意识、创新意识、整体意识、效率意识、自律意识)、树立了四种风气(勤奋学习的风气、深入调研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合作共事的风气)、着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统筹发展能力、化解矛盾和破解难题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学院的建设发展,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水平、管理效能和效率;努力调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努力解决影响学院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推进学院事业由“做大”向“做强”转变的战略转移,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构建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有成效、在精神风貌上有成效、在机制创新上有成效。特别是在整改落实阶段,学院党委借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东风,经厅党组同意,组织制定并实施了《关于调整系部结构、强化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实施意见》。结构调整9——组织进行了系部结构调整,将原有的5系1部扩充为9系1部,新建了汽车工程系、机械制造系、机械装备系、电气工程系4个系。结构调整10——组织进行了校区功能定位的结构调整,按照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实现了一个系部整建制在一个校区、确保管理到位的校区结构调整目标,努力消除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结构性不利因素,基本完成了新校区以高职高专学生为主、老校区以技师高技学生为主的校区功能定位调整。结构调整11——组织进行了干部队伍的结构调整,按照有关规定和省劳动厅党组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在对部分内设机构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在不涉及干部提拔的前提下,我院3月16日——3月20日进行了调整部门正职(副处级)干部任职的工作;为了以最短的时间把因调整干部而带来的对教学秩序、学生管理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创收工作对干部的需要,我院3月20日——3月24日进行了以突出教学、学生、创收3个主题的调整部门副职(正科级)干部任职的工作。这次调整中,我院现有30名部门正职(副处级)、40名部门副职(正科级)干部,共有部门正职(副处级)18人、部门副职(正科级)17人进行了交流、回避、职位轮换(轮岗)或职责变更。这三个结构调整,为落实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和以学生为本、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推进实施我院“十一五”中长期发展规划奠定了强大的基础,这是我院实施由“做大”向“做强”战略转移的非常重要的具体措施。结构调整12——目前,学院正在组织进行教学组织结构调整,通过制定各部门“三定”方案,界定部门职责,明确岗位职数,组建系部教研室,择优充实加强教学、教研和管理力量。

三、学院“十一五”的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我院组织了三次思想解放大讨论,提高了广大教职员工认识,统一了思想,强有力地推进了我院的科学发展。目前,学院拥有全日制高职大专教育、技师教育、技工教育3个主要办学类型和培养层次,增加了技师教育、恢复了技工教育;在校生为18000人,增加了7000人;下设10个系部,增加了4个系部;开设了39个专业(工种),增加了20个专业(工种);创建了4个济南市名牌重点专业、2个省“百强”名牌重点专业、3门省精品课程、2个省特色专业;实验实训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增加3400万元;图书馆藏书50万册,增加28万册;实习工厂恢复生产了机床、拓展了非标准机械装备的生产;近几年的科研、论文中,获部级二等奖2项、部级优秀奖2项,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4项、省级三等奖4项。学院实行“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取得高职大专学历证书和高级技能证书(技师证或高技证),增加了技师证;近5年来,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中,学院团体获得全国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优秀教学组织奖”、团体三等奖1次;获山东省技能大赛“技能人才培养先进单位”、“最佳组织奖”, 获省级团体一等奖2次、团体三等奖1次。学院学生选手获全国第2名1次、第3名1次、第6名1次、第7名1次、第9名1次、第10名1次,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8个,3人获国家“雏鹰奖”; 学院学生选手获山东省第1名12次、第2名12次、第3名14次,金奖1个、银奖3个、铜奖1个、优秀奖35个;30人获山东省技术能手称号并获技师资格。教师选手获全国第10名2次;教师选手获山东省第1名6次、第2名5次、第3名3次,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4个,21人获山东省技术能手称号、14人获富民兴鲁奖章、1人获山东省首席技师称号。学院为山东省9所“改革开放30年最具就业推动力高职院校”之一。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学院基本形成了以全日制高职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主,涵盖成人教育和职业资格鉴定,融“产、学、研”为一体,新老校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的特色办学格局。目前,学院正在按照“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积极实施学院2006~2015中长期发展规划及8个子规划,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科学发展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以人为本、以教书育人为中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深入学习理论,加强组织建设,推进民主建设,全面加强作风建设,突出抓好反腐倡廉建设,努力构建高技能人才高地。

[1]十荣十耻:学院党委在全院开展“知荣辱、抓机遇、为学院发展献计献策”活动中,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提出的,具体为:维护学院稳定光荣、扰乱学院秩序为耻;投身学院发展光荣、旁观学院困难为耻;支持学院改革光荣、工作消极怠工为耻;顾全学院大局光荣、损害学院名声为耻;端正校风教风光荣、犯有自由主义为耻;狠抓求真务实光荣、作风浮躁应付为耻;立足本职奉献光荣、干事讨价还价为耻;为公增收节支光荣、铺张浪费损公为耻;为人诚实守信光荣、见利忘义损人为耻;处世遵纪守法光荣、犯法乱纪违规为耻。

上一条:大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下一条:充分认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重要意义努力完成承担的迎评任务
关闭窗口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23266号 邮编:250022   Copyright © 山东劳动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鲁ICP备05002375